返回

明月清风剑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91章 拯救施耐庵2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,版权和收入全部归你,你看如何?”

    施耐庵这个人真是个倔脾气,任你刘伯温说得天花乱坠,口干舌燥,他就是一句话:不去南京!不知为什么?刘伯温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原来张士诚临死前把自己一双儿女托付给仆人金和夫妇,金和夫妇带着孩子连夜逃出平江,来到常熟祝塘,找到了罗贯中,因为罗贯中的夫人和金温氏是表姊妹,罗贯中自然就把金和夫妇悄悄安排在祝塘隐居下来,温氏带出来的两个孩子才七八岁,孩子就跟着金和姓金。后来,听到刘伯温要来聘请施耐庵,施、罗、金、谭四家人自然十分紧张,谭阳把三家人连夜乘船北上,送到兴化白驹躲起来,兴化自古是躲避战乱的好地方,从来没有兵燹之灾。谁知刚过几年清静日子,刘伯温又找上门,还要聘请他去南京,这能去吗?去了不是自投罗网?南京城里张士诚的降兵降将多如牛毛,一旦被人知晓,那就是灭九族的大罪。施耐庵哪里敢去南京,刘伯温哪知这段隐情?

    刘伯温劝了一天,没有一点成效,只得准备告辞回京复命,施耐庵哪里肯放?一定要留故人在家过夜,刘伯温没有办法,只好留下暂住一夜,明天再回京。晚餐桌上,罗贯中专门从白驹街上买来醉蟹待客,醉蟹是兴化特产,远近闻名。

    晚上刘伯温继续做工作,这老头就是不开窍。刘伯温只好作罢。第二天刘伯温告别时,对施耐庵说道:“仁兄,能不能把你的大作手抄本给我一套,我在南京给你想法出版,出版前我再派人来接你去南京,好吗?”

    没想到这回施耐庵痛快地答应道:“好,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。半年前罗贯中抄了一本,昨晚,他连夜把武松打虎一节按你的意见作了全面修改,果然效果不错。现在就把这个修改本给你,回京后,按你的想法,助我一臂之力,帮我出版,我是个行将就木的人,在我有生之年,能看到我的书出版,就感激不尽了。”

    施耐庵招呼罗贯中拿来一个黑包袱,交给刘伯温说道:“一切拜托了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接过书稿说道:“请仁兄放心,我一定竭尽全力,玉成此事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回到南京,向皇上如实奏明全部情况,并呈上书稿,皇上见没有请来施耐庵,心里有些不高兴,嘴里嘟囔道:“这头犟馿!……”

    皇上抬头对刘伯温说道:“先生长途跋涉,千里劳顿,快回家休息吧!”

    洪武四年秋末,皇上看完《水浒传》很生气,提笔写道:此乃倡乱之书也,此人胸中定有逆谋,不除之贻患。于是秘密派人到兴化,把施耐庵诱到南京,改名后投入天牢。

    洪武五年初,施耐庵家人见他到南京后如泥牛入海,杳无音信,申氏就派罗贯中到南京刘府打听消息。刘伯温听了大吃一惊,他知道施耐庵被投入了大牢。他吩咐罗贯中不要急,等他查一下再说。他调来所有档案一查,没有施耐庵这个人,但在“黄”字号监牢里有一个叫“方也人”的老头,已病入膏肓。刘伯温一下就明白了,“方也人”不就是个“施”字吗?幸好在“黄”字号里,还有救。因为大明天牢分为“天、地、玄、黄,宇、宙、洪、荒”八个等级,“天、地”二级是立刻处决的死刑犯,“玄黄”两级是杀放两可的人,但“天地玄黄”四等归皇上管辖,放人要皇上批准。

    当天晚上,刘伯温来到天牢“黄”字号小间里,果然找到了施耐庵,他躺在床上,已奄奄一息。刘伯温不动声色,退出牢房,吩咐狱长快给“方也人”请医生治病。同时回家安慰罗贯中,稍安勿躁。

    第二天,刘伯温来到御书房,趁皇上高兴,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地奏道:“皇上,据狱长报告:天牢‘黄’字号小间里,一个老头叫方也人,已七十六岁,病得快死了,请问皇上怎么处理?”

    皇上把背靠在龙椅上,看着刘伯温说道:“你不知道?那是你的同科进士施耐庵啦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听了,假装吃了一惊,说道:“怎么会是他?他犯了什么罪?”

    皇上叉了两下手说道:“朕认为他不愿效力于大明,罪之一也;写的《水浒传》是倡乱书,罪之二也;未经朝廷许可,就到处流传,有惑民之嫌。罪之三也。此人应除之以警民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耐心地解释道:“施耐庵对我说过,这书是至正二十三年,他离开张士诚后开始写的,那时正是我们起义造元朝的反之时,他写的是梁山好汉造反的故事,实际是歌颂我们,因为他也是造反人,这书不是倡乱书。再说,他只是把《大宋宣和遗事》几十本小册子组织、编写一下,另命名《水浒传》而已,写的是好汉们如何被四大奸臣逼上梁山的,不能说这书是倡乱书。关于效力大明的事,他曾对我说过:‘老弟,我好羡慕你,嫉妒你,你的运气真好,遇到了一代明主,成就了一番事业,轰轰烈烈的事业,名垂青史的事业。我生不逢时,我要是晚生十年该多好哦,我早就投到朱皇帝帐下去了。可惜我已七十五岁了,廉颇老矣!我只能完成一件事——写完我的书。’他的书刚写完就上报给皇上,还没有流传,惑民就不存在。”

    “他笔下的宋江是影射谁嘞?是我朱元璋吗?”皇

第191章 拯救施耐庵2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